18911647839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激荡75年:中国白酒产能大变局

来源:微酒 2025.05.07 5976


中国白酒从建国到今天,已经走过75年的历程。回首过去的75年,将时间线拉长周期来看,什么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点?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一直困扰着行业。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多次的开放式提问。有人说是品牌,有人说是营销。但在75年的时光中,我们见过太多品牌的浮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我们也见过太多的营销手段,被历史所淘汰。

为此,我们咨询了行业专家、企业家、酿酒大师以及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在抽丝剥茧中,我们逐渐发现,产能是影响白酒产业的关键点。

为什么会是产能呢?产能影响了哪些方面?

01起步:1949-1978年,产能缓慢增长,出酒率高者得天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酒与其他行业一样,处于百废待兴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白酒私人酿酒糟坊开始国有化合并改造,中国白酒这一刻开始起步。

1949年建国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白酒的产能仅为10.8万吨,约合2.1亿瓶,平均两个人一年可以喝到一瓶白酒。


在当时,制约白酒产能主要有两个:

一是酿酒原粮短缺,造酒耗粮大,粮食等资源都是由国家调拨,白酒原料的供给,被纳入宏观经济管理的大课题。

1951年,国家开始对酒类产品实行专卖,将酒类产和销全部纳入国家计划,轻工部门管生产,商业部门管销售,产品由国营酒厂生产,国营糖酒公司进行统购包销。

二是技术落后,产酒率低,当时酿酒是一个严重依赖老技师的手工产业,技术传授基本靠“口传心授常年练”的办法,出酒率低,优质酒更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这两个问题,当时白酒行业想了四个办法:

一是寻找替代酿酒原粮,比如地瓜、红薯、甘蔗等作物,但是在当时这些作物也不充足;

二是提高生产技术,于是就有了1955年烟台试点、1957年泸州试点、1964年茅台与汾酒试点,比如1955年烟台操作法出酒率提高10%;

三是,酒曲也是用粮较多,当时采用人工培养的曲霉菌和酵母菌代替粮食酒曲,提高原料利用率;

四是液态法白酒,参照苏联生产伏特加的方法,用液态发酵塔式蒸馏,先将原料制成酒精,再稀释勾兑成白酒。

1963年,国家科委提出今后10年白酒的生产工艺应以液态法发酵为主。这项政策在当时为了解决产能短缺问题,但也给白酒未来留下了认知隐患。

在那个阶段,不在于品牌、口味、工艺这些因素,在乎的是谁的产量大,谁就是行业老大。在原粮不能保障的时候,大家拼的就是技术,凭借过硬的技术,泸州老窖的产量也成为行业最大的。

1951年,泸州老窖的产能就达到了3831吨,到1978年,泸州老窖的产能突破16000吨,在川酒“六朵金花”里,泸州老窖的产销量,超过了其他五朵的总和。

因为技术硬、出酒率高、产能大、销量大,在这三十年,泸州老窖也被行业称为“泸老大”。


02放开:1979-1988年,产能逐步放开,汾酒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也让中国白酒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78年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化肥的广泛应用,粮食种子的改良,国内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缺粮的问题,酒厂的生产有了保障。

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中国白酒首次按香型进行评比。这次评酒会确立了四大基本香型(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并进行了正式官宣,从此中国白酒进入了香型时代。


1984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三件大事,至今影响行业:

一是,政府不再对酒企调拨粮食,酒企可以从市场买粮酿酒,这给酒厂更大的扩产能空间;

二是,政府将白酒的税率从60%降到30%;

三是,放开生产指标配额管理。

于是出现两个现象:

一是汾酒、茅台、五粮液、习酒、洋河、双沟等名酒厂开始在这一阶段扩产能。

二是全国也掀起办酒厂热,村村造酒,县县办厂,区域小酒厂突然爆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许多区域酒厂都是在这个阶段建厂的。

在这阶段,保持着卖方市场的特征,谁的产能扩得快,就意味着谁有充足产品供应市场。

那么,在同样的粮食供给下,对于酱香和浓香,清香白酒的工艺优势在这一刻显现出来了,发酵周期短、出酒率高的汾酒开始在产能上领先。

1985年开始,汾酒产能达到1.15万吨,1988年,汾酒产能成为行业第一,开始奠定了“汾老大”的位置。

白酒产量从1978年的143.74万吨到了1989年的448.51万吨,整个行业飞速发展。


03加速:1989-2002年,加速扩容,液态法白酒占比超一半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白酒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扩容潮。

1988年7月,国务院放开13种名烟和13 种名酒销售价格,放开价格的名酒有:茅台、五粮液、郎酒泸州特曲、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全兴大曲、剑南春、董酒、汾酒、西凤酒、特制黄鹤楼等品种。

1989年,国家取消白酒专卖制度,各地方酒厂为了生存,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中国白酒市场竞争化,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同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严禁用公款宴请和有关工作餐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限制公务用酒”的政策。

这三件大事的叠加,出现了三大现象:

一是,白酒市场开始扩容,白酒开始从官方变成百姓餐桌上的饮品,大众酒开始崭露头角,谁的产量大,谁的价格便宜,谁就能占领这部分市场。

二是,名酒变民酒的运动,泸州老窖、汾酒、古井、洋河等名酒品牌为抢占市场,纷纷降价,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二是,白酒企业各种营销手段开始层出不穷;在品牌营销、渠道营销、商业模式上开始探索。

在品牌营销上,1993-1997年孔府家、秦池、孔府宴争夺央视标王现象。

在渠道营销上,90年代初以各地食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小卖部为核心流通渠道。随后,1995年五粮液在行业内首创白酒专卖店销售模式。1998年口子窖开创酒店盘中盘模式,影响深远。

在商业模式上,市场的放开,让一些白酒经销商开始蠢蠢欲动,此时OEM贴牌开发与品牌买断开始流行,最具代表的是金六福与五粮液品牌买断模式。

在这个阶段,酒企的产能与优质酒出酒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提高产能,酒企开始进行了传统产业工业化进程,机械化车间与大容量储酒容器在这一阶段开始大面积建立。比如洋河、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古井、汾酒等名酒品牌。

同时,白酒企业在窖池上也进行了扩建,从小窖池变成大窖池,出酒率进一步提高。在这一阶段白酒开始基于应用微生物分析技术,产业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升。

在这一时期,五粮液总共实现了3次扩产,五粮液产能从1994年的9万吨快速扩展至2002年的23.2万吨,五粮液产能排在行业第一。

产能第一的五粮液选择了两条路:一是价格持续上涨,保持市场的领导地位;二是通过买断与OEM去抢占低端与大众市场的份额。

这种策略在当时堪称完美,五粮液的收入规模在1995-2012年始终位居行业第一。

在市场粗放的竞争中,往往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白酒行业也不例外。

90年代初期,液态法白酒技术成熟,在这一阶段串香法制成的液态法白酒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1990年产量达150多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

在1992年底,液态法白酒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四川地区占比为50%,安徽、河南、东北、江苏、黑龙江地区超过70%,山东地区为90%。

因此,在白酒的老酒圈内,90年代的白酒是一个价格分水岭。

可以注意到,在这个阶段白酒产能是上来了,但是固态法白酒产能与优质产能还是比较稀缺。

最近一些年,我们看到白酒规模上升,产量在断崖式下滑,但是主流酒企还在拼命扩产能的现象。这个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关闭产能减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液态法白酒产能的下降。


04爆发:2003-2012年,产能迈入黄金时代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白酒行业进入了扩容性增长的“黄金”10年。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白酒的快速爆发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政务与商务频繁,市场需求巨增,白酒量价齐升找到底层逻辑;

二是,餐饮大爆发,白酒从家庭自饮到聚饮,白酒找到了更大的消费场景;

三是,酒店盘中盘模式,白酒的渠道利润远超啤酒、葡萄酒等品类,让白酒成为餐饮渠道的销售主流;

四是,四万亿经济计划,城市化进程加快,棚改货币化,居民收入提高,白酒大众、次高端、高端、超高端价格体系逐步成型。

三公消费与政务用酒,灰色收入转换,团购成为一个转换通道,白酒产品价格越高,利润越大,进一步抬高白酒价格。

于是,高端酒在这一阶段实现爆发,五粮液、茅台价格持续上涨。茅台的零售价格从2002年的320元左右到2012年底2300元左右。

同时,没有高端品牌的酒企,也在这一阶段开始运作高端品牌,比如,2001年泸州老窖推出国窖1573,2004年酒鬼酒推出内参酒,2006年洋河推出梦之蓝M9。

在高端、次高端、大众酒一片火红的市场行情催动下,白酒前景一片看好,产能扩张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于是,2003年至2012年间,全国白酒产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约12%,到2012年,全国白酒产量已超过1100万吨。

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显著特征,产品销售较好的,原酒产能不足的企业,开始外购基酒。

在此时,形成了以邛崃、大邑、崇州、蒲江为代表的川西原酒和以泸州、宜宾为代表的川南原酒产区。2000年以后,四川原酒年交易量在70万吨以上。

可以看出,名酒企业在这一阶段开始加大扩产能,优质的白酒产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自建产能,保障产能质量,成为这一阶段酒企重点关注的。

2005年,国家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对白酒扩产能进行限制。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白酒生产线”就被列在限制类产业板块。

此时,酒厂扩产能的审批越来越难,白酒想扩产能,只能通过并购酒厂的方式。

此时,洋河并购双沟、湖北梨花村、湖南汨罗春、哈尔滨宾州酒厂;稻花香并购关公坊、昭君酒厂;五粮液并购永不分梨、五谷春;丰联集团并购武陵、板城、文王贡酒、孔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