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1647839
独家策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独家策划

出口转内销?5年数据透视白酒回流

来源:微酒 2025.08.15 40152

文 | 易鑫


近期,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1—6月的中国白酒进出口数据。


今年上半年,中国白酒进口额为2.0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84亿元),同比增长63.4%,进口量为197.67万升,同比增长17.8%;


中国白酒出口额为5.2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7.93亿元),同比增长30.9%,出口量为830.57万升,同比增长7.4%。


在整体亮眼的“量额价齐升”的背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数据引人注目,在白酒进口来源地中,“中国”白酒进口量超越中国台湾成为第一,其进口额也占白酒总进口额的92.82%。


这一异常现象背后,是中国高端白酒的“出口转内销”游戏。当白酒“走出去”又“流回来”的速度同步加快,一场关于中国白酒国际化真实成色的探寻已不可避免。


五年数据透视:反超的进口版图与回流迷局


梳理近五年同期数据,除去受到“疫情”因素影响外,中国白酒进出口整体有着较为不错的发展势头。


在进口方面,中国白酒进口量已经连续三年上升,今年上半年达到近五年峰值。

在出口方面,中国白酒出口量在近几年虽然有所波动,但大致来看还是向上的,只不过还未恢复至2022年的水平。

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进口来源地结构上。过去,从中国台湾进口的白酒在整个中国进口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金门高粱酒有着不小的份额。


早年间在中国台湾的白酒市场中,金门高粱酒作为台湾地区三大名酒之一,其市场占有率长期超过80%,被誉为“台湾三宝”之一。金门高粱酒凭借品牌和地域优势,成为台湾白酒输往大陆的绝对主力,而福建省因地理与文化亲缘成为核心枢纽。


2004年,金门酒厂(厦门)贸易有限公司成立,金门高粱酒由此开启规模化进军大陆的进程。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称,至2016年,其在大陆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人民币。为拓展市场,该公司还表示将以福建为跳板,通过电商进一步完善其对大陆市场的深度布局。


从数据上看,来自于中国台湾的白酒进口量常年占据进口量第一,但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成为了最大的白酒进口来源地。从中国进口的白酒量高达108.03万升,同比增长84.6%,超出中国台湾19.27万升,实现了“反超”。

与此同时,来自于中国的进口额达1.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77亿元),遥遥领先于中国台湾的0.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8亿元),占白酒总进口额的92.82%不过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进口额一直都比中国台湾的要高出很多倍。

行业相关人士表明,来自于中国的白酒进口量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白酒回流,并且回流白酒的均价较高,说明回流的主要是高端白酒而从中国台湾进口来的白酒主要是价格较低的高粱酒,所以在进口额上会存在显著差距。


那么究竟为何中国高端白酒回流会这么多?


回流激增的幕后推手:国际泡沫与价格套利


“中国的中高端白酒,除了飞天茅台之外,大部分价格泡沫是比较厉害的。”中国香港酒业总商会中国烈酒和葡萄酒委员会主席席康分析指出,“当中国白酒到了国际市场之后,价格支撑不起来当地的消费。”


价格泡沫导致中国高端白酒在海外市场消化不良。经销商为了保住代理资格,需要完成年度打款任务,却又无法在本地市场实现销售。资金周转压力下,只能选择回流国内。


此外席康还指出,海外经销商的渠道能力,以及电商平台上白酒的价格倒挂等对白酒回流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海外经销商并非专业酒类渠道商,而是依赖华人圈层做关系生意,相对来说较为缺乏在海外品鉴和推广等方面的能力,使得中国出口白酒难以真正进入本土终端主流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海外的华人也会使用拼多多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在线上购买的产品,其价格加上关税、消费税等税项和邮费后,往往价格比线下在经销商购买的还要便宜。这进一步造成海外经销商货物积压、销售困难。


酒类分析师蔡学飞则表示,酒企通过出口退税和保税区“兜圈”操作,利用价差套利的行为存在,也可能导致高端白酒以低价回流国内。


当海外经销商面临高税负和低动销压力时,便倾向于通过转口贸易将货物滞留保税区,最终以“进口烈酒”名义回流国内。这种回流酒因享受出口退税且规避国内控价政策,即使在缴纳进口税费后,仍存在一定获利空间,形成闭环套利。


中国白酒国际化的结构性矛盾


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白酒出口在增长,但是同时回流也在加速,这背后反映的其实仍是酒企没有找到合适的出海方式,折射出中国白酒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结构性矛盾。


首先是关税政策。关税壁垒增加了中国白酒进入海外市场的成本,价格上削弱了其竞争力。此外,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之间的差异催生了套利空间,政策差驱动的“虚假出口”,严重稀释了中国白酒国际化的真实成色与长远价值。


其次是文化隔阂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饮品,其消费习惯、消费场景、消费心理和文化内涵都与海外的有所不同。据今年上半年白酒出口目的国情况来看,其出口目的地大多都在亚洲地区,恰恰反映出文化适应性不足的核心障碍。国际消费者缺乏对白酒工艺的价值认同,将中国白酒的醇香阻隔在主流市场之外。


再者是渠道困境。中国白酒在海外并不像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保乐力加那样掌控更加成熟的渠道,对终端覆盖率低,且本土化运营缺失和价格体系倒挂等,严重制约了海外渠道的成长与可持续拓展。


不过虽然中国白酒国际化在目前仍面临种种困境,但酒企近年来出海的动作频频,部分酒企正通过创新策略突破困局,在海外取得了一些不错成绩,这也是值得被看见的。正如蔡学飞所说,积极的看,近年来头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显著加快,本地化探索卓有成效,开始从文化适配与产业链协同层面不断破局,在出海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


白酒回流的激增,恰似一面映照行业矛盾的镜子。它既折射出价格体系、渠道建设、文化适应等现实困境,也反射出酒企对国际化认知的偏差。而要实现白酒真正的海外破局,需要企业多方面下功夫。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每一滴回流的酒液都在提醒: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