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易鑫
中秋和国庆双节历来是酒类消费的重要节点,但今年的市场氛围却略显复杂。
近期,微酒对北京、江苏、湖北、山西等地的经销商及终端烟酒店进行调研发现,其普遍面临库存高、批价下滑、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传统的“旺季”效应有所消退。
同时,品牌力、价格带、区域消费特性等因素正导致动销表现出分化状态。经销商们的心态也从以往的积极备货转向谨慎和保守。能够看到,在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当下,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压力测试。
与往年相比,今年双节前夕,无论是名酒代理商、区域经销商还是终端零售店,都感受到了高库存与价格下行的双重挤压。
在江苏徐州,代理部分一线品牌的唐总坦言,渠道库存确实还比较多。据他观察,其代理的产品中,仅有个别产品批价保持相对坚挺,其余多数产品批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他明确指出,虽然代理的是一线品牌,抗周期能力相对来说会强一些,但“名酒都已经卖不完了,非名酒或者说稍微小一点的品牌就很难受,应该说是断崖式下降”。
这种感受在武汉的王总那里得到了更直接的印证。王总的公司已逐渐缩减白酒业务,转向红酒、啤酒及新酒饮。他表示,目前库存不小,且白酒、红酒、新酒饮的批价下滑幅度都很大,从其个人感受来看市场缺乏往日的节日氛围,酒企的中秋政策效果比较有限。
太原的李总则提供了更具象的视角。由于前两年就已感知市场转冷,他今年进货极为谨慎,因此库存还算可控。但更让他忧心的是价格:“某品牌之前都没赔过钱,但是现在开始赔钱。”他举例说明,像某款酒原本一箱批价为1848元,现在已被同行卷到1700元甚至更低,“一箱贴快一百”,除了房租费用基本不挣钱。
不过在这片寒意中,依然有一些结构性的亮点。唐总指出,进入9月后,动销情况相比8月已有好转。虽然整体饮酒场景减少,但送礼需求相对刚性,为高端名酒提供了支撑。同时,光瓶酒等大众价格带产品,动销相对稳健,甚至部分低端酒在价格上略有上扬,显示出大众消费市场的韧性。
当前酒业市场的深度调整,直接反映在渠道生态和心态上。渠道商经营策略从扩张转向保守,品牌分化加剧,行业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在渠道心态上,“保守”已成为核心关键词。受访者普遍表示已从积极备货转向保守,将采取按需采购、严控库存的策略。与此同时,品牌力成为决定动销的关键因素,名酒与非名酒之间的表现差距进一步拉大。
唐总指出,终端对高端产品“几乎不备货”,主要因为价格波动大,只有客户明确要货才会采购;中低端产品因价格相对稳定,会适当备货。李总的态度更为直接:“现在所有做酒的都保守。”他对比了今昔差异,以往节前家家积极囤货,如今则是“要多少进多少,没人要就不进”,其认为大多人的普遍心态已转变为“要钱不要货”,深怕库存压手里亏钱。
终端烟酒店的体感同样冰冷。受访者表示,目前高端酒利润微薄,“挣十块二十块都费劲”。为了生存,大家的库存策略也转为保守,“不压货”成为了普遍心态。这表明压力已从经销商层面充分传导至最末梢的零售终端。
备货意愿低迷的背后,是渠道对“动销不畅”和“购买力下降”的共识。王总指出,尽管代理商按常规完成备货,但实际动销缓慢,难以拉动销量。经济环境与相关政策的影响使得商务消费场景收缩,“喝酒的人少了”。终端烟酒店也反映团购业务明显萎缩,备货量普遍不高。
与此同时,品牌力的作用在市场逆境中更加明显。唐总深有体会:“品牌好的还是能卖,品牌不好的,稍微差一点都很难卖。”他代理的品牌通过聚焦宴席和开瓶促销,目前“做得还可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非名酒或二三线品牌则动销困难。王总也证实,便宜的光瓶酒动销相对较好,而部分高端系列产品则“形势不太乐观”。
不仅如此,宴席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消费降级趋势。据受访者表示,在徐州,婚宴主流价位与当地消费水平紧密相关,本土市场主流价位在一二百元,而苏中、苏南地区可以达到三四百或者更高。李总则介绍了当地的特殊情况,婚宴用酒也出现分化,婚前宴请多用七八十元至百元价位的产品,婚礼正日则以某款中高端酒为主流,但整体价位选择较往年有所下移。
此外,线上渠道对线下门店的冲击也不容忽视。据烟酒店长反映,顾客常常线下看货、线上比价,尽管对电商平台的真伪有顾虑,但线上低价仍然对实体经营造成压力。而对于低度酒、新酒饮等新兴品类,烟酒店长则表示备货意愿不高,认为其更多是“吸引小年轻尝试一下”,主流消费群体仍以中年人为主,酒类消费基本盘短期内难以改变。
今年中秋国庆前夕呈现的“旺季不旺”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消费信心与消费能力。商务与政务消费的收缩直接导致中高端酒类需求减弱,以往依赖节前团购与礼品市场的销售模式面临挑战。多位受访者提到,相关政策持续影响高端酒销售。
其二,行业自身处于深度调整期,社会库存消化速度较慢,形成了高库存、低价格、弱动销的循环。前几年积累的库存还没消化完,当前的市场需求又不足以支撑,导致价格体系受压,渠道信心不足。
其三,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者趋于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与品牌背书。这种变化使得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名酒依然有一定市场,但非名酒则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婚宴等刚性需求虽然存在,但普遍呈现价位下移趋势。
其四,渠道生态与心态的转变加剧了市场的冷淡表现。根据以往的市场波动经验,经销商和终端店此时普遍采取防御性经营策略,谨慎备货、快进快出成为主流选择。这种避险心态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旺季的备货需求,使得双节前的市场氛围更显清淡。
总体来看,今年双节前市场反映出酒业正处于调整期。尽管面临挑战,但品牌力强的企业仍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头部品牌和强势区域龙头表现相对稳定。大众消费和婚宴等刚性需求虽然面临降级,但依然存在,为市场提供了支撑。
这个双节或许不如往年热闹,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行业正在加速洗牌,逐步回归理性发展。对从业者来说,如何在挑战中保持生存能力,并为下一步发展积蓄力量,已成为比追求短期增长更现实的目标。